0
0
Subtotal: £0.00
  • Your cart is currently empty.
【茶席的變遷】喝茶還需要氣氛?氣氛至上的明、清茶席

【茶席的變遷】喝茶還需要氣氛?氣氛至上的明、清茶席

茶文化的歷史悠久,經歷過唐、宋、明、清四代更是將茶文化帶入各個領域之中。雖然中國歷代的茶書裡並無「茶席」這個詞語,但茶席的觀念依然存在,而茶書裡對於茶具組合、品茶環景等的描述。也為現代茶席設計藝術提供了參考。每一的時期的茶席設計有著一些獨特的元素,這些都可以從當時的茶畫窺探出一二。

 

《閒話宮事圖》 - 著重意境的明代茶席

ming dynasty tea art
( 明·陳洪綬 《閒話宮事圖》 )

 

明代陳洪綬的作品《閒話宮事圖》清楚描繪了當時品茶時的茶席擺設。畫中兩人的茶桌上放置了紫砂茶壺、茶杯、儲水瓮、茶盒、花瓶等。在簡潔的擺設上顯示出有別於唐宋兩代的茶席特色。

 

品茶也要品意境

茶文化流傳至明代,飲茶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,由唐、宋以末茶法煮茶轉溣茶法,即是利用散茶沖泡。因此,茶席與茶具也有相對的變化。加上經歷元代異族統治後,明代的茶人都希望可以重振宋代的生活藝術,這也讓他們更注重品茗的氣氛與意境。

那明代茶人所強調的「意境」到底是什麼?明代書法家羅廩就在《茶解·品》描寫了他心目中理想的品茶環境:「山堂夜坐,手烹香茗,至水火相戰,儼聽松濤,傾瀉人甌,雲光縹渺,一般幽趣,故難與俗人言。」因此,我們可以得知當時的茶人品茗,除了自身的身心狀態,也品飲的環境、視覺和聽覺有一定的要求,不能太吵雜,多數鄰近大自然的環境。

 

紫砂壺的出現

在《閒話宮事圖》中,我們可以看見紫砂茶壺的蹤影,這代表著末茶法漸漸式微,茶釜、茶筅等茶具也從明代茶席上退下來。隨之而茶壺、蓋碗等用於溣茶法的泡茶器具開始獨領風騷,在明、清、以至現代茶席均為不可少缺的主角,而當中以紫砂製作的茶壺更是古今中外都備受追捧的茶器。

紫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,但製作紫砂壺的始祖則源自明代,而第一把出現的紫砂壺就是供春壺。供春壺以模仿樹瘤的形狀為壺型,壺身紋理古縐,深得造物神韻。時至今日,供春壺也是各大紫砂匠人仿製或者基於這個壺型進行創作的對象。

gongchun zisha teapot
(供春壺)

 

《烹茶洗硯圖》 - 「清供」為主題的清代茶席

qing dynasty tea art
( 清·錢慧安 《烹茶洗硯圖》)

 

明代以後,清代人對茶文化藝術的追求提到更高的位置,對環境與氛圍的要求也更高。而清代茶畫中也不乏以「清供」為題材,茶器成為清供的對象,茶席也成為清代茶人審美的地方。清代畫家錢慧安的作品《烹茶洗硯圖》就描繪了一位文士在山澗邊品茶時的情況:在松樹之下,文士斜倚榻上;在他旁邊的桌上放了一壺一杯,也有花瓶、書函、古玩等的清供;不遠處有一童子正在用紫砂壺煮水。

 

什麼是清供?

所謂的「清供」,是指放置在桌上的觀賞擺設,包括盆景、鮮花、工藝品、古玩等。當茶器與適當的清供拼湊起來,便成為具有清代悠閒、典雅的茶席藝術,也借各種植物表現出人對天和大自然的尊敬與崇拜。

從明代開始,茶席就與大自然、花草植物離不開關係。無論是品茶的環境或者清供,花草樹木總是佔有一席之位。在《烹茶洗硯圖》中,我們可以看見當時的茶人文人是如何利用大自然表達生活藝術之美,從而培養出對風雅文化的品味。

 

溣茶法的延伸:潮汕功夫茶

清代延續並發展溣茶法的泡茶方式,在潮汕地區漸漸形成功夫茶。為了控制茶湯的質素,功夫茶的茶具一般比較小巧,易於控制。茶具的組合普遍為一壺配二到四個茶杯,以沸騰的水沖泡茶葉。一般功夫茶會使用紫砂壺為茶器,因為紫砂泥料的透氣性強,容易散發茶香卻又能保留茶湯溫度。同時在泡茶的過程中也可以潤養紫砂壺,讓茶壺的色澤越發油潤,既是茶器,亦是清供。

功夫茶絕妙的配搭莫過於紫砂茶壺配以潮汕有名的鳳凰單叢。鳳凰單叢的香氣高揚,有著各式各樣的香型,茶韻方面也是濃厚悠長。以紫砂壺泡茶逼出茶葉香氣,讓滿室沈醉在單叢香中。這也讓潮汕的每家每戶都以茶待客,將功夫茶的藝術傳承下去。


Phoenix Yellow Gardenia
黃枝香單叢 Phoenix Yellow Gardenia

中焙潮汕鳳凰單叢茶,醇香適中,口感順滑,回甘明顯。
著重成熟花茶香和喉韻回甘並重,順滑口感,喉韻回甘強烈持久,耐沖耐泡。

 

 

建議閱讀:

【茶席的變遷】唐朝煎茶,宋朝點茶,製法差別在哪?

【簡單學懂紫砂壺:壺型篇】

更多茶品:Looseleaf Tea

更多紫砂壺:All Zisha Teapot